关键词: 这里是您的关键词
SERVICE PHONE
0536-6063199
产品中心
PRODUCT CENTER
SERVICE PHONE
0536-6063199

咨询热线

0536-6063199
地址:诸城市舜王街道工业园
电话:+86-0536-6063199
传真:+86-0536-6480066
邮箱:xinxudong@xinxudong.com

行业资讯

当前位置:新旭东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 >

开启经济新引擎 “机器红利”助重塑竞争力

发布时间:2014/01/03 点击量:
招工难、用工难等问题,困扰着不少制造业企业的发展。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,先进工业国的经验是机器替代人工。以用工大户富士康为例,正在加大工业机器人的使用。谋求转型升级的企业,如何应对?
智能机器破解招工难题
  
  两个多月前,湖北红安县机械设备制造公司新厂投产,两台工业机器人启动,它们挥舞手臂焊接零件,火花飞溅。一台工业机器人价值780万元,生产率相当于20个专业电焊工。目前,该厂一个电焊工的月工资4000元左右,不包括其他福利。近两年来,电焊工工资每年涨幅高达50%。
  
  该公司董事长夏仁松说:“年轻一代工人,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电焊这个冷门专业,经验丰富、技术过硬的工人稀缺,使用工业机器人能提高产品质量、降低生产成本、还节能降耗。”
  
  在武汉市汉阳区四台工业园,生产橱柜的武汉和美家居有限公司用一台智能锯板机替代人工,该公司董事长伊少平已经尝到“机器红利”。橱柜门板需要雕花,过去人工雕花,好的雕花师月薪上万元。2013年上半年,一新橱柜用上智能雕花系统,工人在电脑上输入花型,机器自动完成。
  
  一新橱柜的一线工人平均工资从2012年的3000元涨到2013年的4000元。伊少平说,人口红利逐渐消失,企业需要寻找“机器红利”。未来,整个厂的设备都要用电脑连接起来,实现智能化升级。
  
  银行贷款享机器红利
  
  分析以上两家企业,智能机器破解了企业招工中的种种难题。但购买智能设备的资金从哪里来?
  
  武汉江南集团总经理助理李鹏坦言,纺织行业利润薄,一台智能型纺织设备动辄上千万元,企业短期内拿不出这么多钱。
  
  在武汉经济开发区,斯达日化公司正步入良性循环。去年,该公司购买一系列自动化设备,仅贴标机就价值十几万。“原来人工贴标签,12个人干一天的活,现在贴标机一个小时就干完了。”斯达日化总经理张进说,“12个工人,每人月工资2000元,一年20多万的工钱,贴标机使用一年,成本就赚回来了。”
  
  相比人工,贴标机既经济又高效,为何不早用?张进说:“以前公司需要现金流周转,人工工资按照月来结算,购置自动化设备,一次投入很大,影响现金流;今年银行授信贷款,公司立即购买了自动化设备。”
  
  银行为何愿意贷款?张进说:“银行也是企业,也要赢利,随着我们企业规模日益扩大,品牌影响力增强,现金流得到改善。我们现金流越好,银行就越愿意贷款给我们。”
  
  东莞:1200万资助企业“机器换人”
  
  “资助企业推行"机器换人"。”正是东莞市政府一号文《关于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提出的解决方案之一。即提高产业自动化水平,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机器手、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进行智能技术改造。
  
  今年,东莞将对企业购买符合条件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给与资助,对研发投入总额较大的工业企业给与奖励。在明年的示范项目中,将有5000台套的设备更新,安排了1200万元的资金鼓励企业进行数控设备的升级改造。而通过数控设备的“换装”,从某种角度将反过来解决部分企业招工难、用工难问题。
  
  知名经济学教授林江认为,这一措施,为东莞制造业发展明确了一个方向。制造业发展,不能总是依靠生产线工人的简单劳作,而这也正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标志。它表明,东莞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又迈进了一步。
  
  机器换人将成大势所趋
  
 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认为,推进“机器换人”对全国来说都是大势所趋,“浙江多年来以区域经济为特色,以中低端产业为主,真正自主创新的产品不多。现在处于经济低迷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交会期,提高科技含量,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。”
  
  谭建荣说,中国已经提前进入老年化社会,但与西方不同,我们是未富先老,劳动力短缺和用工荒频频出现,今后,无论是改进产品质量,还是提高工作效率,都需要机器换人,所以不是你想换不想换的问题,是迟早要换的问题。
  
 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说,未来1-3年,属于机器人充分替代一般劳动力的阶段,未来5-8年,机器人将进入批量使用阶段,大约8年后,机器人市场将进入更高级的仿人机器人的应用阶段。
  
  编辑总结:分析斯达日化案例,企业转型升级,并非购买智能设备那么简单。无论使用企业自有资金,还是银行贷款,都依赖企业创造的竞争力。竞争又从何而来?它可能是创新和营销的结果,也可能是企业持续健康经营的结果。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化、持续性的过程,人口红利逐渐消失,“机器红利”能否重塑竞争力?这将考验企业家的智慧。